根据当前各马铃薯产区播种和管理进程,以及生产中存在的优质品种比例低、单产水平不高等问题,综合研判去冬今春土壤墒情、气候条件、病害发生趋势,农业农村部薯类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制了2021年马铃薯生产技术意见。
一、东北一作区
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和辽宁北部地区。优选品种,用好机械,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是生产管理的关键。
1.备耕备播。采购生产资料,做好春耕农资准备;及早开展马铃薯春耕专用农业机械维修保养和调试,达到待耕、待播状态,为高质量播种提供条件。
2.优选良种。目前市场上马铃薯品种基本分三大类,鲜食型品种、高淀粉加工型品种及油炸型加工品种等。结合当地生态条件和市场需要、产品用途、当地主要病虫害等因素作全面衡量,选用适销对路的品种。购买的马铃薯种薯质量应符合GB18133-2012马铃薯种薯国家标准,并根据生产需要选择所需要级别的种薯。
3.困种催芽。播种前15—20天出窖(库),在室温15—18℃下催芽,芽长0.5—1厘米,散射光下壮芽。切种应切成立体形状,切刀用75%的酒精或0.3%—0.5%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消毒。每个切块重30—45克为宜,保留1—2个完整芽眼。切块用杀真菌剂和杀细菌剂、杀虫剂拌种。
4.精细整地。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团粒结构好、排水和保水性能好、通气较好,且轮作倒茬三年以上未种过马铃薯及其他茄科作物的地块,或在茄科前茬地施用抗重茬剂,前茬作物未使用过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氯嘧磺隆、甲磺隆、异噁草松等除草剂。推荐进行秋耕整地,耕深35—40厘米以上,做到整平耙细,达到待播状态。有条件的地区,随耕翻整地亩施充分腐熟农家肥1.5吨或适量商品有机肥作基肥,配合施用微生物菌剂等。
5.滴灌浇水。推荐滴灌技术,滴灌管间距80—90厘米,与垄距相同,滴灌管长度小于145米,滴头距离25—30厘米,滴头出水量1.5升/小时。在马铃薯追施肥料过程中,应选择水溶性肥料,并将各种肥料单独施加。
6.高效施肥。根据产量目标,结合当地马铃薯生长发育水肥需求规律,综合运用底肥、种肥及追肥形式进行肥料施用。
7.适时播种。当10厘米土层温度连续三天达7℃以上且在晚霜前30天以内播种,黑龙江省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深度10厘米—12厘米,推荐开沟、施肥、播种、合垄、起垄、镇压一次完成。
8.大垄栽培。采用大垄栽培种植,要求:垄距80—90 厘米,垄面宽40—45厘米,垄高20—25 厘米,垄侧宽30—35厘米,起垄要求垄沟直,垄沟深浅一致。
9.合理密植。根据品种、土壤肥沃程度和种植目的确定种植密度。一般早熟品种每亩4000—4500株、晚熟品种3000—3500株为宜,肥沃土壤种植密度适当小一些,贫瘠土壤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淀粉加工品种植密度适当大一些,以每亩4000—4500株为宜;薯片加工品种控制薯块直径5—9厘米为宜,一般密度每亩4500株;薯条加工品种要求大薯率高,一般密度每亩3500—3700株为宜。
10.病虫防控。对于病害,选用抗病品种配合栽培措施及喷施化学药剂综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一般在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后喷药,视降雨情况确定防治次数,每隔7—10天喷药防治一次,不同种类药剂轮流使用,切忌一种药剂连续使用。选用适宜拌种剂进行种薯块拌种防治疮痂病。对于虫害,通过药剂拌种、沟施或与肥料混合施用防控地下害虫,可采用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等进行防治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地上害虫。虫害严重需要多次防治时要注意不同药剂轮流使用。
11.适期收获。在马铃薯成熟后机械收获前7—10天,进行机械杀秧。收获时避免机械损伤、风吹雨淋、暴晒和受冻,并剔除病、烂薯,以利贮藏运输。
12.科学贮运。入窖前及时进行窖内地面杀菌剂喷施,密闭一周后进行通风。马铃薯应在入窖前预贮10天左右,剔除病薯烂薯。贮藏量应控制在窖(库)容的2/3。入窖初期应迅速将窖内温度降到10—13℃,并维持15—20天,之后窖温应逐渐降至2—4℃,相对湿度保持在85—93%。贮藏过程中要适当通风调节库内二氧化碳浓度和温、湿度,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挤压和冻伤等损害。
二、华北一作区
本区包括内蒙古中西部、山西北部和河北坝上地区。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控制土传病害发生是生产管理的关键。
1.倒茬轮作。选择土层深厚,结构疏松,相对平整的地块,实施三年轮作种植。前茬最好为禾本科作物和豆科作物,如麦类、豆类、玉米等,避免与茄科作物和块根、块茎类作物轮作,尽量不与向日葵、胡麻等作物轮作。播前深翻耕地,耕翻深度25厘米—35厘米。结合耕翻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公斤/亩或生物有机肥120—160公斤/亩。
2.优选良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结合种植地块的具体情况、灌溉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选择适宜的高产抗病、优质抗旱品种。
3.催芽切种。在播种前15—20天,将出库后的种薯放到温度在8—18℃、具备通风散射光的场所,每隔3—5天翻动一次,芽长2—4毫米切种。60克以下的种薯一般整薯播种,60克以上的种薯需要在播种前2—3天进行切种,每个切块保留1—2个芽眼,切块大小保持在40—50克。用75%酒精或3%来苏水或0.5%的高锰酸钾溶液不断浸泡切刀5—10分钟进行消毒,多把刀交替使用,并及时剔除病薯、烂薯。
4.防治播种期病虫害。一是拌种。对于湿拌种,每1000公斤种薯用2.5%咯菌腈悬浮剂200毫升+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120—150克对水5—8升,均匀拌于种薯块表面,自然阴干后播种。对于干拌种,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克+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120—150克与滑石粉9—15公斤,拌1000公斤种薯,拌种后自然阴干后播种。二是沟施。在播种时,黑痣病发病重的地块可用50亿/克木霉菌粉剂300克/亩;枯萎病和黄萎病发病严重的地块可用200亿/克枯草芽孢杆菌菌剂20—30克/亩;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可用70%噻虫嗪可分散粒剂30克/亩。对水30升/亩喷雾沟施或与有机肥混匀沟施。
5.播种施肥。10厘米土壤温度稳定通过8℃时播种,播种深度为12—15厘米。根据品种特性和用途,一般保苗2500—4500株/亩。结合播种,配施足量的种肥。推荐采用滴灌等节水、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式,种肥施入量不超过计划总施肥量的30%,其余肥料随水追施。
6.中耕培土。马铃薯出苗占30—50%时进行第一次中耕培土,培土3—5厘米。出苗后,苗高10—15厘米时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5厘米左右。
7.田间除草。物理除草:利用中耕机械除草结合人工拔草的方法对马铃薯田进行杂草防除。化学除草:在马铃薯中耕培土后,选用二甲戊灵或其他适合药剂对水喷雾于土壤表面进行土壤封闭处理。苗后茎叶处理可选用高效氟吡甲禾灵+灭草松或其他适宜药剂对水喷雾。
8.灌溉追肥。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在马铃薯播种后视土壤墒情和降雨情况进行灌溉,无降雨且土壤相对含水量在60%以下时应进行灌水。收获前10—15天停止灌溉。滴灌种植滴水量以土壤湿润深度达10厘米为宜,一般全生育期灌水6—10次为宜,随滴灌按马铃薯生育期需肥规律进行追肥,以现蕾前重氮轻钾,现蕾后重钾轻氮的原则,适量多次进行追肥,一般追肥4—8次。
9.病虫防治。对早疫病,加强水肥管理,避免生长后期脱肥。发病初期可选用丙森锌可湿性粉剂或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1)对水进行均匀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药2—3次。药剂要交替使用。对晚疫病,从现蕾期开始根据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预报或者气象情况(未来24小时温度15—21℃、相对湿度85%以上)开始第一次用药。选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者嘧菌酯悬浮剂对水进行均匀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药2—3次。当田间植株叶片出现少量晚疫病病斑时可选用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或霜脲氰·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霜霉威水剂、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等对水均匀喷雾,连续喷药2—3次。对茎腐病,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选用噻霉酮水乳剂或喹啉铜悬浮剂对水进行全株喷雾,茎基部重点喷施,每隔7天—10天喷一次,连续喷药2—3次。对芫菁(斑蝥),当地块四周杂草出现时,及时选用高效氯氰菌酯乳油或阿维菌素乳油对水进行喷雾,避免芫菁潜入马铃薯田块。对蚜虫,可选用矿物油或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水在叶面均匀喷雾。
10.收前杀秧。马铃薯收获前1—2周进行杀秧,采用杀秧机进行机械杀秧,留茬10厘米—20厘米。若田间发生马铃薯晚疫病,为了防止晚疫病继续感染块茎,杀秧前田间喷施防治晚疫病的内吸性杀菌剂。可选择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或其他合适药剂对水喷雾。
11.收获贮藏。根据田间生长情况,综合考虑气候、市场因素,适时选择晴好天气,机械或人工机械收获,避免日晒雨淋,尽量减少薯块机械损伤,保持薯块完整。收获的薯块及时分选、包装、入库或销售,贮藏期间最适宜温度为2—4℃,相对湿度以85%—95%为宜,储窖(库)通风良好。
三、西北一作区
本区包括陕西北部、甘肃、宁夏、青海及新疆等,种植面积约1500万亩,占全国的20%左右,以旱地农业为主。集水并提高水分是生产管理关键。
1.选择良种。根据生态条件、市场需求,选择抗旱、抗病及熟期适宜的马铃薯品种,应注重推广专用型品种的种植,如适宜炸片、炸条、全粉加工等,同时,各地应加强优质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
2.整地施肥。最好选择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疏松、通透性好的土壤,合理轮作,忌连作,前茬作物以禾本科、豆科为宜。结合秋季最后一次耕作,深翻整地前,亩施农家肥1500—3000公斤,耕翻深度30厘米,建议配合测土配方施肥。无机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在春季作为种肥施入。
3.适期播种。一般4月中旬开始播种,5月中旬结束。50克左右小薯采用整薯播种;50克以上采用切块播种,每个切块带1—2个芽,切块后进行拌种处理,阴干使伤口愈合。每切完一粒种薯,刀具需要消毒处理,防止病菌感染。根据各地条件,调整种植密度,2500—4500株/亩。旱地适宜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水地适宜推广膜下滴灌或双膜栽培技术;具体根据生产实际而定。
4.田间管理。一是除草。根据生产实际,确定除草方案。如杂草多,可在马铃薯播种后使用适宜的除草剂,如杂草少,可在中耕培土时人工除草。二是中耕培土。以2次为宜,第一次在苗高5—10厘米时进行,培土3—4厘米,第二次在现蕾前进行,培土要宽厚,6厘米以上为宜。三是水肥管理。在苗期、现蕾期和开花期追施尿素和硫酸钾,具体追施数量以各地生产实际为准;有灌溉条件的地方,至少在苗期或花期灌水1次,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全生育期灌水可在6—10次,可采用滴灌、喷灌、沟灌等,具体以各地实际情况为准。
5. 病虫防控。以化学防治为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辅,加强推广绿色防控措施,重点针对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等病害可选用丙森锌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嘧菌酯悬浮剂、氟菌霜霉威悬浮剂、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等药剂交替使用防治。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药剂种类和使用量。
6.适时收获。结合田间长势、品种、市场需求及价格等,确定收获时间,要根据天气适时收获。一般在9至10月。收获前一周建议进行机械杀秧,条件达不到的地方可使用人工。收获时要尽量避免机械损伤。
7.科学贮运。采用传统的窖藏等方式贮藏马铃薯的地方,在马铃薯入窖前,可采用药剂熏蒸或喷施等进行消毒杀菌或在地面撒层石灰,要剔除烂薯及其它杂物等,贮藏过程中,要注意通风;利用智能冷库贮藏马铃薯的地方,要实时检查库的运转,以确保温湿度符合贮藏要求。运输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挤压、冻伤等损害。
四、中原二作区
本区包括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北京、天津和上海的全部,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的南部,湖北和湖南东部,江西、福建、广西和广东的北部。控制肥水总量,提高利用效率、促进早熟丰产是生产管理的关键。大部分地块已进入或即将进入田间管理阶段。
1.优选良种。选用早熟、优质、丰产、抗性强的已审定或登记且适合当地的早熟品种的健康种薯。
2.整地施肥。播种前,每亩施入经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4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100 公斤 、三元复合肥(P2O5≥10%,K2O≥15%)75 公斤,耕匀耙细。提倡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3.催芽切块。每亩需种薯150公斤左右。播前20—25天将种薯置于温暖有阳光的地方晒种2—3天,剔除病薯、烂薯,然后进行切块。切块时采用平分顶部芽的方法,螺旋式向顶端斜切,确保每块种薯有1—2个芽眼,重量25—30克。切块后用适合药剂拌种,在18—20℃的室内采用层积法催芽,待芽长到2厘米左右时,放在散射光下晾晒,芽绿化变粗后播种。
4.适期播种。春季土壤10厘米地温稳定在6—7℃以上时尽早播种。从南到北播种期为1月下旬到3月中旬。每亩定植4200—5000株。覆土厚度一般在8—12厘米。
5.加强田管。一是及时破膜放苗。地膜覆盖栽培及时放苗,推荐采用“膜上覆土技术”,即在马铃薯芽距离地膜2—3厘米时,覆土3厘米左右。二是加强设施栽培温度管理。多重覆盖栽培后期气温上升快,应根据棚内温度,决定通风口的大小和通风时间的长短,同时也要注意防寒。三是水分管理。推荐浇水采用膜下滴灌。齐苗后浇水一次,团棵期浇水一次后稍微控水,促使由茎叶生长转入块茎生长,落蕾后采取小水勤浇,保障薯块快速膨大对水分的需求。雨水过多时,要及时排水。收获前10天停止浇水,促使薯皮老化,减少损伤。四是及时追肥。第一次在出苗后追速效氮肥10公斤(N≥40%),第二次于现蕾期至开花期追钾肥10 公斤(K2O≥20%),结合防病喷药,可添加磷酸二氢钾100克,防止叶片早衰。
6.病虫草害防治。重点防控晚疫病,在病害多发季节每隔7—10天喷药预防。发现病株后,立即将病株除掉,远离田间深埋,并在周围撒施生石灰。
7.适期收获。早春要结合市场行情合理安排,分级、包装销售。以高产为目标的地块,待马铃薯叶色由绿逐渐变黄转枯,块茎脐部与着生的匍匐茎容易脱离,块茎表皮韧性较大、皮层较厚、色泽正常时收获。二作区马铃薯一般是放在冷库中贮藏,贮藏前要严格挑选,去除病、烂、受伤及有麻斑和受潮的不良薯块,在冷库中堆藏或装箱堆码,温度控制在3—5℃,相对湿度85%—90%。早春马铃薯一般采用纸箱包装或塑料袋包装,运输时注意防止强光、潮湿和高温。
五、西南混作区
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等省、市、区,以及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陕西南部地区,马铃薯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周年生产、周年上市特点突出,主要产区以一季作(大春作)为主,春(小春)秋二季作为辅。
(一)乌蒙山区大春作区
乌蒙山区包括云贵川的昭通市、曲靖市、毕节市和凉山州的38个县。马铃薯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区域,3—4月播种,9—10月收获(简称大春马铃薯生产),雨水充沛、生育期长是其特点,晚疫病是主要制约因素。
1. 合理选种。选择抗晚疫病、休眠期长、耐贮运、干物质含量较高、稳产高产、鲜食、加工、饲料兼用的中晚熟品种。选用符合 GB18133-2012国家标准的一、二级大田用脱毒种薯。
2. 整地施肥。选地注意前茬作物除草剂、新生物菌肥等的使用情况,避免除草剂等残留对当季生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前茬收获后及时深耕细整地,作业深度以打破犁地层为原则,一般为25厘米左右。播种前用微耕机、旋耕机等机具或牲畜实施浅耙作业。有机无机肥结合,亩施腐熟好的农家肥1500—2000公斤;基肥追肥相结合,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确保后期不脱肥早衰。
3. 种薯处理。种薯单独储藏在通风阴凉处,确保在播种期生理状态良好,即播种时刚刚发出壮芽。预测2021年春季相对干旱,最好选用整薯播种,必须切块的,要做好切刀消毒和种块防病处理,切块带2—3个芽眼。切刀消毒用酒精和高锰酸钾,种块处理要根据本地土传病害选择适合农药拌种或喷洒。
4. 种植方式。密切关注本地土壤墒情,严重干旱的地块,采取侧膜集雨方式种植;中等干旱地块,采取平播后起垄方式种植;正常地块,采取垄作(单垄或大垄双行)方式种植;墒情较好地块可采用大垄双行膜上盖土方式种植。播种密度一般为每亩种植3000—3500株,可以依据品种特性和种薯大小调整,植株高大的品种稀一些,种植矮小的品种密一些;大种薯稀一些,小整薯密一些。推荐采用小型机械化播种,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项作业。
5. 田间管理。播后苗前选择合适除草剂喷施到土层表面;或出苗(3—5叶期)后、杂草1—5叶期时根据杂草种类选用除草剂,在行间近地面喷施,尽量避开马铃薯植株。本区域马铃薯生产为雨养农业,不具备灌水条件,但要注意前期保墒抗旱、后期清沟排渍防涝。苗期结合中耕培土追施尿素5—15公斤/亩。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高地隙中耕施肥培土机具或轻小型田间管理机械作业;生育中后期,植株出现缺肥症状时,针对缺失元素,可喷洒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
6. 病虫防治。该区马铃薯晚疫病严重,播种时选择合适药剂拌种,生长期应用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指导确定防治时间,生长前期喷施保护性药剂进行预防,生长中后期喷施治疗性药剂防治3—6次,注意药剂轮换交替使用。对黑痣病、疮痂病、粉痂病等土传性病害,选择合适药剂进行土壤或种薯处理,发病初期喷施或浇灌合适药剂。对地老虎、蛴螬、蝼蛄和金针虫等地下害虫采用拌毒土或毒饵效果好。
7. 收获贮运。本区域马铃薯一般在7—9月成熟或非正常死亡,正值雨季,依据天气,进行人工抢收。收获的鲜薯应立即上市。如用作低海拔冬作或早春季栽培种薯的,就地短期储藏,适时运往目的地。注意收获时不要沾上雨水,选择通风、阴凉、避光的地方储藏。储藏库房要预先清理干净,进行灭菌、消毒,如用40%甲醛30毫升/立方米消毒灭菌,同时做好防鼠准备。
(二)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大春作区
该区海拔700米以上区域(高山地区、二高山地区)一年一季,春种秋收,属于一季作区(大春作区)。
1.选择良种。选择优质、抗晚疫病和高产专用品种,脱毒种薯符合 GB18133-2012国家标准的一、二级大田用种薯。二高山及高山区域要重点选择抗晚疫病、薯形好、品质优、耐贮运、休眠期长的中晚熟品种。间套作重点要选择株型直立或半直立、耐荫性好、晚疫病抗性较好的品种。
2.整地施肥。应避免与茄科作物轮连作,可与禾谷类、豆类、绿肥等作物轮作。充分了解前茬作物生产情况,特别是除草剂、新生物菌肥等的使用情况,避免除草剂等残留对当季生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翻耕细整地,作业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原则,最好达到30厘米左右。播种前再利用微耕机、旋耕机等机具或牲畜力量实施浅耙作业。施肥要做到精确定量、有机无机结合,测土配方施用。播种时施用化肥离种薯3—5厘米,然后覆土起垄,垄高15—20厘米。细土覆盖,以利出苗。依据土壤肥力亩施腐熟好的农家肥1500—2000公斤,如无有机肥,可用马铃薯专用复合肥用量至50—100公斤和生物有机肥100公斤,作底肥一次施入。
3.适期播种。二高山及高山地区1月下旬—3月上旬之间播种,可以净作,也常与玉米间作,一般采用单垄单行、大垄双行、平播后起垄等方式种植,净作密度通常在4000株左右,间套作密度通常在2200株左右。
4.加强田管。采用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两种方式。人工除草配套中耕培土等措施进行。化学除草可采用土壤封闭法和茎叶喷雾法,前者在出苗前选择合适除草剂喷施到土层表面为土壤封闭法;后者在马铃薯出苗(3—5叶期)后、杂草1—5叶期时根据杂草种类选用除草剂,在行间近地面喷施。茎叶喷雾要尽量避开马铃薯植株。本区为纯雨养农业,前期干旱、中后期雨水偏多,特别要注意清沟排渍防控涝灾。苗期结合中耕培土视苗情追施尿素10公斤/亩左右,或每亩施碳酸氢铵25公斤+硫酸钾5—8公斤对水进行条施。有条件的地方建议采用轻小型田间管理机械中耕作业,培土清沟。
5.病虫防治。晚疫病是本区域常发重发病害,播种前选择合适药剂拌种,生长季节,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科学应用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生长前期喷施保护性药剂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喷施治疗性药剂进行防治3—6次,注意药剂轮换交替使用。对青枯病、疮痂病、粉痂病等土传性病害,选择合适药剂进行土壤或种薯处理,发病初期喷施或浇灌合适药剂进行连续防治2—3次。对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蝼蛄和金针虫等采用拌毒土或毒饵控制。
6.适期晴天收获。此区马铃薯一般在6—9月成熟或非正常死亡,成熟时恰逢雨季,根据市场行情,择晴天人工抢收上市,切忌块茎沾上雨水。优先选用小型农机收获,需在成熟后待薯皮老化,避免收获时机械损伤。
7.分类科学贮运。鲜薯应立即上市,尽量不要长期储存;烤烟种植区要密切关注块茎蛾的发生,做好预防工作。收获的鲜薯和种薯若需要长期储藏,储藏地要预先清理干净,进行灭菌、消毒,同时做好防鼠准备。对短期储藏销售的薯块,收获后须分级、精选装箱或装袋,装卸轻拿轻放,运输车辆箱体铺草席减轻磕碰损失。
(三)西南地区春秋二季作区
1.优化品种布局。本区马铃薯以鲜食菜用销售为主,少量自用。一般选择薯形好、表皮光滑、芽眼浅、中早熟品种,春作要求抗霜冻,秋作要求耐湿。400—800米区域,选中早熟品种;800—1200米区域,中晚熟+中早熟品种结合;1200—2200米区域,选择中晚熟品种。与玉米间套作马铃薯品种重点要选择株型直立半直立、较耐荫的品种。
2.整地施肥。优先选择水旱轮作方式。在前茬收获后及时深耕细整地,作业深度以打破犁地层为原则,一般为30厘米左右。播种前再利用微耕机、旋耕机等机具或牲畜力实施浅耙作业。马铃薯施肥要做到有机无机结合,建议测土配方施用,精确定量。有机肥可用农家沤制圈肥、玉米秸秆腐熟肥,一般亩施1000—15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75—100公斤(有机质大于45%)。商品有机肥可替代20%无机复合肥。补充硼砂0.5—1公斤/亩。播种后采用沟施或穴施,施用化肥离种薯3—5厘米,不要与种薯直接接触,然后覆土起袭,垄高15—20厘米。细土覆盖,以利出苗。川渝山区要特别注意施用石灰、土壤调理剂、碱性肥料以及多施有机肥等进行土壤调酸和改良土壤。
3.种薯处理。播种前要至少一个月异地调种,在通风阴凉处催芽,确保在播种时种薯生理状态处于多芽期。种薯要切块种植,切种要做好切刀消毒和种块防病处理,切块带1—2个芽眼。切刀消毒用酒精和高锰酸钾,种块处理要根据本地土传病害选择适合农药拌种或喷洒。
4.适期播种。本区域小春马铃薯12月中旬—1月中旬播种,秋作马铃薯8月上—9月上旬播种。一般采用单垄单行、大垄双行,平播后起垄和畦作等方式种植。建议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以提温保墒,根据促早熟栽培需要,可采取双膜覆盖。依据品种确定种植密度,一般密度为4000—4500株/亩。一般采用大垄双行(即高厢垄作方式)地膜覆盖方式,干旱严重、水源较好的地方可采用畦作方式。建议有条件的地区采用机械化播种,一次可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项作业。
5.田间管理。一般在马铃薯播后出苗前,选择合适除草剂喷施到土层表面,盖上地膜。也可以在马铃薯出苗(3—5叶期)后、杂草1—5叶期时根据杂草种类选用除草剂,在行间近地面喷施,尽量避开马铃薯植株。春作马铃薯处于季节性干旱区,建议采用大垄双行膜下滴灌技术,争取做到水肥一体化。春作栽培要注意清沟排渍防控涝灾,秋作播种时田间要三沟配套防湿害。在马铃薯苗期结合中耕培土追施尿素5—15公斤/亩。
6.病虫防治。本区域低海拔马铃薯晚疫病重,多在5月初发生,要应用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指导生长前期喷施保护性药剂进行预防,发病中期喷施治疗性药剂进行防治4—6次,注意药剂轮换交替使用。高海拔区域,晚疫病轻,仅在连阴雨后注意药剂防治。需要密切关注块茎蛾和斑潜蝇,发病初期喷施合适药剂进行连续防治2—3次。对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蝼蛄和金针虫等采用拌毒土或毒饵效果较好。
7.收获贮运。春秋二季作马铃薯何时收获,与品种熟期和市场价格有关,需全面衡量早收或晚收的经济效益,在效益最大时收获;若用农机收获,需在成熟后收获,使薯皮老化,减轻收获时机械损伤。收获后的马铃薯块茎按照收购商要求,分级、精选装箱或装袋,装卸轻拿轻放。
六、南方冬作区
本区包括广西、广东和福建的大部,海南全部,云南东南部和贵州南部低海拔地区以及四川南部低海拔河谷地区等。
1.田块选择。栽培田块土壤以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排灌方便和微酸性的前作为水稻的沙壤土或轻壤土较适宜。
2.水旱轮作。可采用早稻—晚稻—冬作马铃薯的水旱轮作体系,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培肥地力,解决连作障碍。
3.种薯选用。适宜品种多为早熟菜用型费乌瑞它同类型品种(从出苗到收获生育期80—90天);选用具有三证(生产许可证、检疫合格证和经营许可证)种薯企业生产的合格脱毒一级以上种薯。
4.种薯处理。种薯自北方调回后,经挑选,在自然散射光下催芽至0.3—0.5厘米进行切块,每个切块25—30克,至少带1个芽;切块过程中,准备3把以上切刀,切到病烂薯后,切刀用75%酒精或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10分钟后再用,每切100公斤种薯换一次切刀消毒液;种薯切块后半小时内用消毒粉拌种:可使用70%甲基托布津+石膏粉(2:6:92)作为种块消毒粉处理种薯,每100公斤种块用2公斤消毒粉。对未发芽的种薯切块要进行催芽,催芽应将顶部切块和基部切块分开催芽;选择通风阴凉地面上铺10厘米干净河沙(湿度捏能成团,摊开松撒为宜),将切块薯密集平铺1层,再铺上3厘米河沙,然后再排放1层薯块,如此排放3层—5层;铺好薯块和河沙后,外盖20厘米厚稻草或湿麻袋;催芽中经常检查沙床湿度,不可过干或过湿;当薯块长出1厘米—2厘米芽时即可播种;此外,还可利用化学催芽。
5.整地起垄。晚稻收获后,犁翻、晒白、耙碎和平整,最好保证松土层(耕作层)20 厘米以上。按110厘米宽包沟起垄,其中垄面高20—25 厘米,垄间沟宽20—30厘米,要求土块细碎,垄面平直。起垄可用机械或人工方式。
6.适期播种。10月20日—11月30日为适宜播种期。宜遵守以下原则:在不影响晚稻收获且天气允许的条件下,适时早播,有利于翌年春天早收,并可避开晚疫病发病的低温阴雨高湿天气,从而减轻晚疫病发病,减少农药使用。5000—5500株/亩是较为适宜的播种密度,采用垄内双行种植,行距30厘米,株距22—25厘米,行距确定,株距可随播种密度适当调整。可采用沟播或穴播两种方式。将催好芽的薯块采用“品”字形错株播种。下种时薯块不能直接接触基肥,播种深度以薯块上面覆土5—8厘米为宜。
7.农膜覆盖。播种后,用黑色塑料膜(70—100厘米宽×0.012—0.015厘米厚)沿垄面覆盖,继而黑膜表面覆土5—6 厘米厚,以有利于幼苗破膜出土。但是,若播种时高温高湿,则暂缓覆膜,待天气凉爽时再覆膜,以减少烂种。
8.平衡施肥。施肥原则:按照“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的规定执行。根据土壤肥力,确定相应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按每生产1000公斤鲜薯需吸收纯氮(N)4.14、磷(P2O5)2.34、钾(K2O)8.74公斤计算,依据平衡施肥目标产量法,总施肥方案为:在施用400—600公斤/亩优质腐熟鸡粪或含有相当养分的其它优质腐熟有机肥条件下,肥料施用方案可参考表1,实际施用量应根据当地土壤肥力状况及种植模式适当调整。
表1 基于目标产量的肥料施用范围(千g/亩) |
|||||||
目标 |
N |
P2O5 |
K2O |
肥料种类及用量 |
|||
若施用单元肥料 |
若施用复合肥 |
||||||
尿素(N,46%) |
过磷酸钙(P2O5 12%) |
硫酸钾(K2O,50%) |
复合肥(N-P2O5-K2O=15-6-24或相当比例) |
||||
2500 |
12.9 |
3.9-7.2 |
19.4-25.9 |
28 |
32-60 |
39-52 |
72-96 |
3000 |
15.5 |
4.7-8.7 |
23.3-31.1 |
34 |
39-72 |
47-62 |
86-115 |
3500 |
18.1 |
5.4-10.1 |
27.2-36.2 |
39 |
45-85 |
54-72 |
101-134 |
施肥时期与施用方法:采用“一基免追”的模式,宜采用农家肥+氮磷钾肥,以起垄前撒施(50%)+垄中开沟条施(50%)施用。若种植规模较大,采用起垄前100%的肥料撒施亦可。
9.水分管理。马铃薯全生育期保持田间持水量的65—85%,对获得高产最为有利。幼苗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65%左右;块茎形成至块茎膨大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75—85%;淀粉积累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65—70%。通常广东冬季少雨,土壤过于干旱时,可采用沟灌的办法润土,灌水高度约畦高的1/3—1/2,保留数小时,垄中间8—l0厘米深处土壤湿润时及时排水,要严防积水造成烂薯,或暴干暴湿造成空心薯、畸形薯。
10.培土。在齐苗后5—10天,苗高15—20厘米时进行培土,重点是对覆膜培土厚度(5—6厘米)不够或空白的部位补土。培土时应尽量避免泥土把叶片盖住或伤害茎杆。
11. 防治病虫草害。冬作马铃薯主要病害为晚疫病、青枯病、早疫病、灰霉病、枯萎病等,主要虫害为蚜虫、地下害虫等。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提倡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对晚疫病,在冬末春季阴雨连绵、低温高湿条件下易于发生和流行,应密切关注气象预报,结合田间中心病株发生情况,开展晚疫病预测预报;在利于晚疫病发生和流行的气象条件之前,使用保护剂代森锰锌或丙森锌,发病期间使用治疗剂组合霜脲·锰锌-精甲霜·锰锌-霜脲·锰锌等进行应急防控。第1次用治疗剂的条件见表2。在不满足第1次治疗剂的条件时使用保护剂(代森锰锌或丙森锌),一般在雨季来临之前10—20天,即1月中下旬。在第1次使用治疗剂(组合中第1种治疗剂)后7—10天内,使用同一组合内第2种治疗剂施药,以后2种治疗剂交替轮换使用。
表2 第1次用治疗剂的条件
序号 |
气象条件 |
药剂 |
1 |
小雨24h,温度10-25oC,相对湿度>80%持续24h以上 |
第1次治疗剂 |
2 |
温度10-25oC,相对湿度>90%持续36h以上 |
|
3 |
温度10-15oC,2天夜间露水>6h或1天有小雨 |
|
4 |
温度10-25oC,3天有雾>6h |
|
5 |
附近种植区域出现中心病株 |
对青枯病,选用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早种早收,当高温季节来临之前就能成熟,抢晴天及时挖收,不要让成熟的薯块留在地下时间过长;种薯块最好选择大小30—50克,健康整薯播种;或者严格切刀消毒,做到“一刀一薯”;实行间套轮作或者水旱轮作;加强栽培管理,选土层深厚、透气性好的沙壤土或壤土,施入腐熟有机肥和钾肥,控制土壤含水量,种薯播种前做催芽处理,大薯切块后用杀菌剂和草木灰拌种杀菌,采用高垄栽培,避免大水漫灌;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做好病残株处理;当田间发现萎蔫植株或部分萎蔫植株时,连基部泥土、薯块一起铲除深埋或烧毁,病穴周围撒施生石灰粉消毒,或用1:100的生石灰水或1:200的40%福尔马林药液灌窝进行土壤消毒。
对早疫病,选用抗病品种和不带病种薯;加强田间管理,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燥田种植,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生长期加强管理,适当提早收获;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组织,深翻晒土,减少越冬菌源;重病区实行2—3年的轮作换茬;发病初期选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对灰霉病,种植密度合理,不偏施氮肥;加强田间管理,田块排水通畅,农事操作时尽量避免造成植株伤口;病害发生初期及时对水喷施咯菌腈可湿性粉剂,视发生严重程度,每7—10天喷施一次。
对枯萎病,选用不带病种薯,播种时避开雨天。加强田间管理;选择排水通畅的田块种植,生长期加强排水管理;进行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组织,深翻晒土,减少越冬菌源;重病区实行2—3年的轮作换茬;用石灰拌种处理种薯,切块后应摊晾下使伤口愈合。
对蚜虫,铲除田间、地边杂草,消灭蚜虫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在有翅蚜向薯田迁飞时,使用黄板诱杀;黄板高出作物60厘米,悬挂方向以东西方向为宜,每亩30块左右;在马铃薯大面积种植区域,可在边缘种植不同生育期的十字花科作物,诱集蚜虫,集中喷药防治;可在马铃薯田块插杆拉挂10厘米宽的银灰色反光膜趋避蚜虫;用70%的吡虫啉种衣剂23克对水,喷洒在100公斤的种薯上进行拌种;或者用70%噻虫嗪种衣剂1.8 —2.5 克,加1公斤滑石粉拌100 公斤种薯,阴干后播种,控制苗期蚜虫;生长期防治蚜虫,每亩用吡虫啉或其他合适药剂,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3—5次。在瓢虫、草蛉、食蚜蝇、蜘蛛等蚜虫天敌主要繁殖季节应重视协调化防,当商品薯生产田瓢蚜比低于1:150—200头时,再进行化防。
对地下害虫,金龟甲、叩头甲等对未腐熟的农家肥有趋性,须施用腐熟有机肥或商品有机肥;为害严重时灌水,可促使幼虫向土壤深层转移,避开幼苗最易受害时期;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诱杀金龟甲、叩头甲、蝼蛄、地老虎成虫;为害较重的地块,在农技人员指导下科学用药。对马铃薯播种后封行前垄沟中长出的杂草,用合适药剂定向喷雾,也可与培土结合进行人工除草;对于垄面上或封行后长出的恶性杂草应进行人工除草。
12. 适时收获。马铃薯的具体收获要依据成熟度、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市场、后作农时及气候等因素确定。可采用机械收获、犁翻和人工挖掘等方式收获。需注意:一是要尽量减少机械损伤。二是收获要彻底,特别是机械收获和犁翻,应在收后耕耙时再捡一次,确保收获干净。马铃薯收获后既要避免烈日暴晒、雨淋,又要晾干表皮水汽,使皮层老化。预贮场所要宽敞、阴凉,不要有直射光线(暗处),堆高不要超过50厘米,要通风,有换气条件,晾干水汽后要及时装箩出售。也可视市场行情,晴天随收、随挑、随装、随售,薯块最好包纸或套袋,然后装箩筐或纸箱出售,注意箩筐内壁及装箩后用厚纸遮盖,以免薯块见光变绿,影响商品率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