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欢迎来到潍坊职业学院—农业经理人学院!
你好,请 登录 | 注册
危害症状
 大螟(Sesamia inferens)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分布于北纬34度以南,即陕西一河南信阳一安徽合肥一江苏淮阴一线以南。该虫原仅在稻田周边零星发生,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特别是双季稻区推广杂交稻以后,发生数量上升,成为水稻常发性主要害虫,年发生面积超过167万h㎡。在长江流域部分稻区,其在几种螟虫中的比例可高达到30%一40%。 幼虫蛀入稻茎为害,可造成枯梢、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及虫伤株。大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蛀孔大、虫粪多,多夹在叶鞘和茎秆之间,受害稻茎的叶片、叶鞘部都变为黄色。大螟造成的枯心苗田边较多,田中间较少,区别于二化螟、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5mm,翅展约30mm,头部、胸部浅黄褐色,腹部浅黄色至灰白色;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浅灰褐色,中间具小黑点4个排成四角形。雄蛾体长约12mm,翅展27mm,触角栉齿状(图2一162)。卵扁圆形,初白色后变灰黄色,表面具细纵纹和横线,聚生或散生,常排成2一3行。末龄幼虫体长约30mm,粗4头红褐色至暗褐色,共5一7龄。蛹长13一18mm,粗壮,红褐色,腹部具灰白色粉状物,臀棘有3根钩棘。
发病规律
云、贵高原一年发生2一3代,江苏、浙江3一4代,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发生4代,福建、广西及云南发生4一5代,广东南部、台湾6一8代。在温带以幼虫在茭白、水稻等作物茎秆或根茬内越冬,翌春老熟幼虫在气温高于10℃时开始化蛹,15℃时羽化,越冬代成虫把卵产在春玉米或田边看麦娘、李氏禾等杂草叶鞘内侧,幼虫孵化后再转移到邻近边行水稻上蛀入叶鞘内取食,蛀入处可见红褐色锈斑块。3龄前常十几头群集在一起,把叶鞘内层吃光,后钻进心部造成枯心。3龄后分散,为害田边2一3墩稻苗,蛀孔距水面10一30cm,老熟时化蛹在叶鞘处。苏南越冬代发生在4月中旬至6月上旬,第1代6月下旬至7月下旬,二代7月下旬至10月中旬;宁波一带越冬代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发生,第二代6月中旬至7月下旬,二代8月上旬至下旬,三代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长沙、武汉越冬代发生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江浙一带第一代幼虫于5月中下旬盛发,主要为害茭白,7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期和8月下旬第三代幼虫主要为害水稻,对茭白为害轻。茭白与水稻插花种植地区,该虫在两寄主间转移为害重。浙北、苏南单季稻茭白区,越冬代羽化后尚未栽植水稻,则集中为害茭白,尤其是田边受害重。
防治方法

 

 

 

 

 

 

 

 

 

  冬春期间铲除田边杂草,消灭其中越冬幼虫和蛹。卵盛孵前,清除稗草和田边杂草。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沤田。早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遗株,消灭其中幼虫和蛹。有茭白的地区,茭白是主要越冬虫源,应在早春前齐泥割去残株。 根据大螟趋性,早栽早发的早稻、杂交稻、以及大螟产卵期正处在孕穗至抽穗或植株高大的稻田是化防之重点。防治策略狠治一代,重点防治稻田边行。

  生产上当枯鞘率达5%或始见枯心苗为害状时,大部分幼虫处在1一2龄阶段,及时喷洒下列药剂:5000IU/mg苏云金杆菌悬浮剂200一400ml/亩;50%杀螟丹可溶性粉剂40一80g/亩;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50一60g/亩;50%三环唑·杀虫单可湿性粉剂100一120 g/亩;50%噻嗪酮·杀虫单可湿性粉剂100一120g/亩;70%吡虫啉·杀虫单可湿性粉剂42一70g/亩;50%倍硫磷乳油75一150ml/亩,对水50一60kg均匀喷施。间隔5一7天喷1次,一般防治2一3次即可。

 

全株受害状

蛹形态

幼虫形态

幼虫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