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欢迎来到潍坊职业学院—农业经理人学院!
你好,请 登录 | 注册
危害症状
 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主要为害叶片。种子芽期受害,芽鞘变褐,芽未抽出,子叶枯死。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叶鞘染病:病斑初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穗颈和枝梗发病:受害部位暗褐色,造成穗枯。谷粒染病:早期受害的谷粒灰黑色扩至全粒造成秕谷。后期受害病斑小,边缘不明显。病重谷粒质脆易碎。气候湿润时,上述病部长出黑色绒状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形态特征
Bipolaris oryzas称稻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附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发病规律
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潜伏菌丝体能存活3—4年,菌丝翻入土中经—个冬季后失去活力。带病种子播种后,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分生孢子可借风吹到秧田或本田,萌发菌丝直接穿透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条件适宜时很快出现病症,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旱秧田发病重。粳稻、糯稻比籼稻易感病,迟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中,其抗性差异也很大,苗期和孕穗至抽穗期最易感病,而谷粒则以灌浆期最易受感染。高温高湿环境下最易诱发胡麻斑病;暴风雨之后或长期干旱后下雨也易诱发病害发生。土地贫瘠、有机质少,漏肥砂性田、嫌气缺氧田以及偏施化肥田都易感病。同时肥料施用不当,全期氮素缺乏、营养不良或前期施氮过量但后期短缺,导致早衰稻田;具有适量的氮素,但钾或硅缺乏的稻田;氮肥施用过量时都易诱发病害。
防治方法

  此病应以农业防治为主特别是深耕改土、科学管理肥水,辅以药剂防治。

  科学管理肥水要施足基肥,注意氮、磷、钾肥的配合施用。无论秧田或本田,当稻株因缺氮发黄而开始发病时,应及时施用硫酸钱、入粪尿等速效性肥料;如缺钾而发病,应及时排水增施钾肥。在管水方面以实行浅水勤灌为好,既要避免长期淹灌所造成的土壤通气不良,又要防止缺水受旱。改土深耕能促使根系发育良好,增强稻株吸水吸肥能力,提高抗病性。砂质土应增施有机肥,用腐熟堆肥作基肥;对酸性土壤要注意排水,并施用适量石灰,以促进有机肥物质的正常分解,改变土壤酸度。

  种子消毒,可选用下列药剂:80%乙蒜素乳油2000倍液浸种48小时;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48小时;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48小时;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48小时;25%咪鲜胺乳油2000—3000倍液浸种72小时,捞出直接催芽、播种;30%苯噻硫氰乳油1000倍液浸种6小时,浸种时常搅拌,捞出再用清水浸种,然后催芽、播种。

  喷药可以抑制病害的扩展蔓延,重点应放在抽穗至乳熟阶段,以保护剑叶、穗颈和谷粒不受侵染。在水稻破口前4—7天和齐穗期各喷1次,防效较好。可用下列药剂: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15ml/亩;25%嘧菌酯悬浮剂40ml/亩;25%咪鲜胺乳油40—60ml/亩;30%苯噻硫氰乳油50ml/亩;40%敌瘟磷乳剂75—100ml/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亩;60%多菌灵盐酸盐可湿性粉剂60g/亩;40%稻瘟灵乳油100ml/亩;40%异稻瘟净乳油150—200ml/亩;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6—100g/亩。对水50—60kg喷雾,间隔5—7天再喷1次,能有效地控制胡麻斑病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