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欢迎来到潍坊职业学院—农业经理人学院!
你好,请 登录 | 注册
危害症状
  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孵化后稍长即开始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咬断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
形态特征
  贝壳外观与田螺相似,具一螺旋状的螺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光泽和若干细纵纹,头部具触角2对,螺体左边具1条粗大的肺吸管。成贝壳厚(图2一152),壳高7cm,幼贝壳薄,贝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卵圆形,初产卵粉红色至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5天后变为灰白色至褐色,这时卵内已孵化成幼螺。卵块椭圆形,卵于夜间产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初孵幼螺落人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
发病规律
广州一年发生3代,各代螺重叠发生。
防治方法

 

福寿螺及卵

 

福寿螺

福寿螺及卵

福寿螺及卵

 

福寿螺及卵

 

  当稻田每平方米平均有螺2一3头以上时,应马上防治。在水稻移植后24小时内于雨后或傍晚每亩施用:6%四聚乙醛颗粒剂400一600g/亩;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60一70g/亩;70%杀螺胺可湿性粉剂30一40g/亩;20%三苯基乙酸锡可湿性粉剂100一140g/亩;6%四聚乙醛·甲蔡威可湿性粉剂650一750g/亩,施药后保持3一4cm水层3一5天。

 

 

 

 

福寿螺为害状

福寿螺及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