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
在我国华南、西南、华北、东北、华东以及西北地区均有发生。高粱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初期在叶上出现红色或紫色小斑点,后斑点逐渐扩大且在叶片表面形成椭圆形隆起,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锈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发病后期,在夏孢子堆上形成长圆形黑色的突起,即冬孢子堆,其外形较夏孢子堆大。
形态特征
Puccinia sorghi称玉米柄锈菌,Puccinia purpurea称紫柄锈菌,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原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土壤中或其他寄主上越冬。第2年条件适宜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入幼叶,病斑上形成的夏孢子可以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5月下旬见冬孢子,7月达到高峰,9月中旬又一高峰出现;6月底见夏孢子,8月中旬达高峰,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侵染期,从7月中旬开始发病,夏孢子靠气流传播,重复侵染,8月底为发病盛期。高温有利于孢子的存活、萌发、传播、侵染,发病重。地势低洼,种植密度大,通风透气差,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种植抗病品种。适当早播,合理密植,中耕松土,浇适量水,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田间病株率达6%时开始喷药防治,可选用以下药剂: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10%苯醚甲环哇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
20%萎锈灵乳油2000—3000倍液;
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000—4000倍液;
40%氟硅唑乳剂8000—9000倍液喷雾,间隔10天左右喷1次,连防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