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欢迎来到潍坊职业学院—农业经理人学院!
你好,请 登录 | 注册
危害症状
稻瘿蚊(Orseoia oryzae)属双翅目,瘿蚊科。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海南以及福建、江西、湖南、贵州等地。初孵幼虫先从水稻叶鞘间隙或叶舌边缘侵入,然后再慢慢沿叶鞘内壁向下为害水稻生长点,吸取其汁液。水稻生长点遭破坏,心叶停止生长,幼茎也随之出现萎缩、弯曲;叶鞘部分愈合、伸长,最后形成淡绿色而中空的葱管。受害重者,整个分蘖皆可变成葱管而不能抽穗,致使颗粒无收,轻者虽能抽穗,但穗短、扭曲而不结实。水稻从秧苗至抽穗前都可被害。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5一4.8mm,形状似蚊,浅红色,触角15节,黄色,雌虫近圆筒形,中央略凹;雄蚊似葫芦状,中间收缩,好像2节;中胸小盾板发达,腹部纺锤形隆起似驼峰;前翅透明具4条翅脉。卵长椭圆形,初白色,后变橙红色或紫红色。末龄幼虫体纺锤形;蛆状。幼虫共3龄,1龄蛆形;3龄体形与2龄虫相似。蛹椭圆形,浅红色至红褐色。
发病规律
每年发生6一13代,以幼虫在田边、沟边等处的杂草上越冬。越冬代成虫于3月下旬-4月上旬出现,越冬代羽化后成虫飞到附近的早稻上为害。从第二代起世代重叠,很难分清代数,但各代成虫盛发期较明显。7一10月,中稻、单季晚稻、双季晚稻的秧田和本田很易遭到严重为害。该虫喜潮湿不耐干旱,气温25一29℃,相对湿度高于80%,多雨利其发生。稻瘿蚊的发生区越冬期间的温度条件与稻瘿蚊关系最为密切。凡11月至第2年3月温度高,低温时间较短的年份稻瘿蚊的发生较严重。如果12月至第2年元月的月均温或2月份的旬均温不低于10℃,则来年稻瘿蚊将大发生。生产上栽培制度复杂,单、双季稻混栽区,稻瘿蚊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防治稻瘿蚊的策略是“抓秧田,保本田,控为害,把三关,重点防住主害代”。冬春期间结合积肥彻底铲除销毁田边、沟边、埂边的越冬寄主,冬翻田、冷烂锈水田都要及早冬耕翻犁,并在第2年惊蜇前进行灌水溶田,最大限度地压低虫源基数。调节水稻播插期以错开稻瘿蚊的盛发期,可以减低其为害。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使禾苗早生快发,减少无效分蘖,及时排水晒田,加强栽培管理,加速幼穗分化形成,可以抑制稻瘿蚊的入侵。

  药剂防治主要是中稻和双晚稻秧田防治,以压低晚稻大田的虫源。以卵孵始感期至高峰期内施药效果最佳。以混合农药毒土法较为有效,使用时分别拌匀泥粉或细沙撒施或做成药团塞于水稻根部。施药前稻田必须灌好水,药后保持3mm水层3一5天,以提高药效。可用下列药剂:1.8%阿维菌素乳油200一300ml/亩,拌土10一15kg均匀撒施。

  在成虫盛发至卵孵化高峰期,可用下列药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一30g/亩,对水50一60kg,均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