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欢迎来到潍坊职业学院—农业经理人学院!
你好,请 登录 | 注册
危害症状
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形态特征
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瘿,重者死亡。穗腐:小麦扬花时,初在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后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层。茎基腐: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至全株枯死。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1、2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面可见粉红色霉层。
发病规律
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北方地区麦收后可继续在麦秸、玉米秆、豆秸、稻桩、稗草等植物残体上存活,并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各种寄主植物的残体卜越冬。土壤和带病种子也是重要的越冬场所。病残体上的子囊壳和分生孢子以及带病种子是下一个生长季节的主要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造成苗枯的主要原因,土壤中如有较多的病菌有利于产生茎基腐症状。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最易受病菌侵染(此时正遇病残体上子囊孢子产生的高峰期),乳熟期以后,除非遇上特别适宜的阴雨天气,一般很少侵染。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孢子落在麦穗上萌发产生菌丝,先在颖壳外侧蔓延,后经颖片缝隙进入小穗内并侵入花药。侵入小穗内的菌丝往往以花药残骸或花粉粒为营养不断生长繁殖,进而侵害颖片两侧薄壁细胞以至胚和胚乳,引起小穗凋萎。小穗被侵染后,条件适宜,3—5天即可表现症状。而后菌丝逐渐向水平方向的相邻小穗扩展,也向垂直方向穿透小穗轴进而侵害穗轴输导组织,导致侵染点以上的病穗出现枯萎。潮湿条件下病部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小麦赤霉病虽然是一种多循环病害,但因病菌侵染寄主的方式和侵染时期比较严格,穗期靠产生分生孢子再侵染次数有限,作用也不大。穗枯的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花期的初侵染量和子囊孢子的连续侵染。对于成熟参差不齐的麦区,早熟品种的病穗有可能为中晚熟品种和迟播小麦的花期侵染提供—定数量的菌源。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黏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

 

  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和减少初侵染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抗病品种,及时喷洒杀菌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播种时要精选种子,播种量不宜过大,合理施肥。种子处理是防治芽腐和苗枯的有效措施。可用下列杀菌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200g湿拌100kg种子; 33%多菌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300g/100kg种子;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6g湿拌100kg种子。小麦扬花初期,田间有零星发病是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适期,间隔710天再喷1次。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100g/亩;25%多菌灵·福美双·硫磺可湿性粉剂200300g/亩;40%多菌灵·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100g/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g/亩;70%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硫磺可湿性粉剂150200g/亩;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200g/亩;50%甲基硫菌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20150g/亩;50%硫磺·多菌灵悬浮剂120130ml/亩,对水5060kg均匀喷雾。在小麦抽穗后,麦穗部有少量小麦赤霉病发病时,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可选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30%多菌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133g/亩;28%井冈霉素·多菌灵悬浮剂100125ml/亩;10%井冈霉素·蜡质芽孢杆菌悬浮剂200260ml/亩;42%咪鲜胺·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80g/亩;40%戊唑醇·多菌灵悬浮剂5575ml/亩;30%戊唑醇·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90g/亩;28%烯肟菌胺在小麦灌浆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896g/亩。

  小麦赤霉病大量发生时,应及时施药防治,可用下列杀菌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60g/亩;25%戊唑醇乳油80ml/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g/亩:25%丙环唑乳油40ml/亩;25%咪鲜胺乳油5060ml/亩;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120ml/亩;400g/L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2025ml/亩,对水3040kg喷雾。

 

【推荐用药】

..................

 

 

小麦赤霉病危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