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
豌豆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能为害茎蔓和荚。发病初期,叶片上会产生近圆形的白粉斑,后逐渐扩大成连片,边缘不明显的霉层,后期叶片逐渐萎焉、干枯(图15一21和图15—22)。为害严重时,茎蔓和豆荚上可产生白色粉斑,致茎蔓枯黄,豆荚秕小,最后引起落花、落荚,直至整株死亡。
形态特征
Erysiphe pisi称豌豆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原以闭囊壳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子囊孢子通过雨水、灌溉、风和气流进行传播侵染,蔓延为害。分生孢子萌发、传播适温10—30℃,最适温16—24℃。相对湿度降低至25%时仍能萌发,空气湿度在45%—70%时发病快,超过95%则显著抑制。在温暖干燥或潮湿环境都易发病,而降雨则不利于病害发生。施氮肥过多,土壤缺少钙钾肥,造成植株生长不良,病害发生相对严重。植株生长过密,田间排水不畅,通风透光不良则病害传播蔓延快。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育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清沟排渍、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科学浇水,不宜大水漫灌。加强通风,降低湿度。清洁田园,把病叶、病残体、病秧等清除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3%的70%甲基硫菌灵拌种并密闭48—72小时后播种。引蔓期,可用如下药剂防治:40%硫磺悬浮剂6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1500—2000倍液;豌豆始花期,喷施下列药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2000—2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每隔7天防治1次,连续喷施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