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欢迎来到潍坊职业学院—农业经理人学院!
你好,请 登录 | 注册
危害症状
豌豆褐斑病主要为害叶、茎、荚。叶片上的病斑圆形,淡褐色至黑褐色,边缘明显,有时有轮纹,后期病斑上产生小黑点。茎上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后期下陷。荚果上病斑圆形,红色至褐色,后期下陷。茎、英上病斑均为深褐色至黑褐色,有小黑点。
形态特征
Ascochyta pisi称豌豆壳二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原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是主要初侵染源。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菌丝和越冬孢子萌发、生长,在田间借雨水、浇水传播,成为初侵染源。多雨、潮湿易发病。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选留无病种子。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进行深翻,减少越冬菌源。选择高燥地块种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

  物理防治:先将种子在冷水中预浸4—5小时,再放人50℃温水中浸5分钟,然后再放在冷水中,冷却后晾干播种。发病初期及时防治,可以喷洒下列药剂: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间隔15天左右喷洒1次,喷洒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