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
大豆黑点病主要为害茎秆,严重时也可为害豆荚。茎部受害:初在茎基及下部分枝上出现灰褐色病斑,边缘红褐色,渐变为略凹陷的红褐色条纹,后变为灰白色,长条形或椭圆形,严重时扩致至全茎,上生成行排列的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豆荚受害:初生近圆形褐色病斑,后变灰白色干枯而死,其上生小黑点。病荚中籽粒表面密生白色菌丝,豆粒呈苍白色萎缩僵化。
形态特征
Phomopsis sojae称大豆拟茎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原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或子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菌丝在种子内越冬:第2年在越冬残体或当年脱落的叶柄上产生分生孢子器,初夏在越冬的茎上产生子囊壳,释放子囊孢子侵入寄主。病原侵入寄主后,只在侵染点处直径2cm范围内生长,待寄主衰老时才逐渐扩展。多数染病的种子是在黄荚期受侵染引起的:大豆生长后期多雨、高温则发病重干湿交替天气促使英衰老、开裂,利于病原侵染,发病重。延迟收获可加重病情,感染病毒或缺钾可加速种子腐烂。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子。重病田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及时收割,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并进行深耕。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3%的50%拌种双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田间发现病情及时施药防治,生长后期温暖潮湿时,可以喷洒下列药剂: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噻菌酯悬浮剂1000—2000倍液;66%敌磺·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咪鲜胺锰络化合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用药液40kg/亩均匀喷施,视病情间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