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
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togata)属鳞翅目,螟蛾科。分布除宁夏、青海、新疆未见报道外,其余省区均有。以淮河以南,特别是长江流域发生较多。幼虫卷叶成圆筒状,藏身其中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的吃光全部棉叶,继续为害棉铃内苞叶或嫩蕾,受害轻的棉铃过早吐絮,棉籽和纤维不能充分成熟,影响棉株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成虫淡黄色,有闪光,头、胸部背面有12个棕黑色小点排列成4行;前翅中室前缘具“OR”,型褐斑,在“R”,斑下具一黑线,缘毛淡黄;后翅中室端有细长褐色环,外横线曲折,外缘线和亚外缘线波纹状,缘毛淡黄色。卵扁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浅绿色,孵化前呈灰白色。末龄幼虫体青绿色,头扁平灰色,并有不规则的深紫色斑点;胸足黑色.腹足半透明,尾足背面黑色;背线暗绿色,气门线稍淡;除前胸及腹部末节外,每体节两侧各有毛片5个;化蛹前变成桃红色。蛹红褐色;初化蛹时淡绿色,后渐转深。
发病规律
辽河流域一年发生3代,黄河流域4代,长江流域4-—5代,华南5—6代,台湾6代。各地均以老熟幼虫在棉秆或地面枯卷叶、田间杂草根际处越冬,棉田附近老树皮裂缝中也有。在长江流域,越冬幼虫一般在4月下旬化蛹:第1代在其他寄主上为害,第2代有少量迁入棉田。长江流域8月中旬到9月初是为害盛期。成虫多在夜间羽化,尤以后半夜最盛,白天不大活动,受惊扰时才稍稍移动,多藏在叶背和杂草丛中,21—22时活动最盛:成虫有强烈的趋光性,喜在荫蔽的棉田里活动。卵散产于叶背,以叶脉边缘最多,叶面极少。幼虫初孵化时褐色,取食以后变成绿色:1、2龄幼虫多聚集在叶背面取食叶片成孔,3龄以后开始吐丝卷叶成圆筒喇叭状,并分散在卷叶内取食:幼虫有转移习性,一片卷叶未吃完常又迁到其他叶片上继续卷叶为害。在全部棉叶吃光后,因食料缺乏,也能食害棉铃的苞叶或幼蕾。幼虫经过20多天,蜕皮5次后,以丝将尾端黏于叶上,化蛹于卷叶内:春夏干旱,秋季多雨年份发生最多。棉大卷叶螟多在荫蔽处活动,凡枝叶茂密或附近有房屋、高秆作物及荫蔽的棉田,发生较多。陆地棉叶片较宽大,被害较重。捕食性天敌有草岭、蜘蛛、蛙类,寄生性天敌有茧蜂类。
防治方法
棉大卷叶螟幼虫
冬天深耕灌溉,清除枯枝落叶及杂草,及时烧毁或沤肥,可消灭大部分越冬虫源。在棉田田间管理时,幼虫卷叶结包时捏包灭虫。种子处理: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600g拌棉种100kg,播后2个月内对棉卷叶螟防效优异,且兼治棉蚜。
3龄以后的幼虫常隐藏于卷叶内,药剂防治困难。因此,药剂防治要掌握在2龄以前。可用下列药剂:25%喹硫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50%甲萘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20%灭幼脲悬浮剂2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000—5000倍液;2.5%鱼藤酮乳油300—4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4000一5000倍液;10%溴·马(嗅氰菊酯·马拉硫磷)乳油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35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亩用药液50—60kg均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