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欢迎来到潍坊职业学院—农业经理人学院!
你好,请 登录 | 注册
危害症状
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为害地上部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幼苗倒伏、死亡。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亦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叉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湿度大时在菌丝处形成黑色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干燥条件下茎皮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全株枯死,颗粒不收。豆荚染病:出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多不能结实。
形态特征
Sclerotinta sclerotiorum。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内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弹射出子囊饱子,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再侵染则通过病健部接触菌丝传播蔓延。条件适宜时,特别是大气和田间湿度高,菌丝迅速增殖,2—3天后健株即发病。菌核在田间土壤深度3cm以上能正常萌发,3cm以下不能萌发,在1—3cm深度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菌核萌发的数量递减子囊盘柄较细弱,形成的子囊盘也较小。菌核从萌发到弹射子囊孢子需要较高的土壤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要求适宜的土壤持水量为27%至饱和水,过饱和不利于菌核萌发,却会加快菌核腐烂:大气相对湿度85%以上,低于这个湿度子囊盘干萎,不能弹射子囊孢子:本病发生流行的适温为15—30℃、相对湿度85%以上。当旬降雨量低于40mm,相对湿度小于80%,病害流行明显减缓;旬降雨量低于20mm,相对湿度小于80%,子囊盘干萎,菌丝停止增殖,病斑干枯,流行终止。一般菌源数量大的连作地或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选用株型紧凑、尖叶或叶片上举、通风透光性能好的耐病品种。及时排水,降低豆田湿度,避免施氮肥过多,收获后清除病残体。病田收获后应深翻,将表土层的菌核翻人土中;及时清除或烧毁残茎以减少菌源。实行宽行双条播等措施推迟田间郁闭时期,也可减轻发病。大豆封垄前及时中耕培土,防止菌核萌芽出土或形成子囊盘。

  注意排淤治涝,平整土地,防止积水和水流传播。发病初期开始喷洒下列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大豆开花结荚期(7月下旬)喷药防效最高,既可有效地控制发病率,亦可有效地降低发病程度。可用下列药剂: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66g/亩;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60—100g/亩;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60g/亩;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6—100留亩;25%咪鲜胺锰盐乳油70ml/亩,对水40—50kg均匀喷雾。也可喷洒40%多硫悬浮剂600—700倍液;12.5%治萎灵水剂500倍液,发生严重时,间隔7天再喷1次。菌核萌发出土后至子囊盘形成盛期,于土表喷洒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30—60g/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亩,加水40—5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