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
成虫用产卵器把卵产在叶中,孵化后的幼虫在叶片上、下表皮之间潜食叶肉,嗜食中肋、叶脉,被食叶成透明空斑,造成幼苗枯死,破坏性极大。幼虫常沿叶脉形成潜道,幼虫还取食叶片下层的海绵组织,从叶面看潜道常不完整,初期呈蛇形隧道,但后期形成虫斑,区别于美洲斑潜蝇。成虫产卵取食时造成为害,使叶片细胞的叶绿素和叶片组织受到破坏,受害严重时,叶片失绿变成白色。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2.25mm。额明显突出于眼,橙黄色,上眶稍暗,内外顶鬃着生处呈暗色,足基节黄色具黑纹,腿节基本黄色,但具黑色条纹直到几乎全黑色,胫节、跗节棕黑色。低龄幼虫体白色(图10—104),高龄幼虫头部及胸部前端黄色,体大部分为白色。蛹初期呈黄色,逐渐加深直至呈深褐色(图10—105),比美洲斑潜蝇颜色深且体型大,后气门突起与幼虫相似。
发病规律
南美斑潜蝇在国内发生代数不详。在保护地内于2月下旬虫口密度迅速上升,3月份后便可造成严重为害,并可持续到5月中旬前后。在露地蔬菜上,于4月上中旬可见到由棚室中迁出的成虫为害菜苗,5月中下旬后数量急增,至6月下旬后,由于气温高等诸多原因,数量迅速下降。至9月份以后,种群数量又开始上升,10月份后陆续迁移到秋延迟的大棚中为害,亦可造成较大的损失。在温室中,12月份常可大发生,进入1月份后,由于温度较低,数量又趋下降。南美斑潜蝇的成虫主要在白天活动,通过黄板诱集,从早8时至晚20时的诱虫量是全天总虫量的75%。成虫以上午10时和下午16—18时最为活跃,因而喷药防治最好选择在活跃时进行。
防治方法
在温室或棚室中,应与南美斑潜蝇不喜食的寄主植物,如辣椒、番茄、茄子等间作,一定不要与芹菜、筒篙间作。
诱杀成虫:在温室或大棚中,可采用灭蝇纸诱杀。在成虫发生始盛期至末期,每亩设置15个诱杀点,每点放置l张诱蝇纸,每3—4天更换1次。也可使用斑潜蝇诱杀卡,使用时,将诱杀卡揭开,挂在成虫数量多的地方,每15天更换1次。也可采用黄板诱杀法消灭成虫,在室内设置黄色诱虫板,涂成橙黄色,并抹机油,挂在行间 1.5m 高处,有明显的诱虫效果。
药剂防治可参考美洲斑潜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