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造成茎秆、茎基、花盘及种仁腐烂。常见的有根腐型、茎腐型、叶腐型、花腐型4种类型。
根腐型: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在开花后发病多。苗期发病时幼芽和胚根生水浸状褐色斑,扩展后腐烂,幼苗不能出土或虽能出土,但随病斑扩展萎蔫而死。成株期发病,根或根茎部出现褐色病斑,逐渐蔓延到茎基部和茎上。病斑稍凹陷,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在病斑近边缘部密生白色菌丝,后形成鼠粪状黑色菌核。后期病斑中央呈黄白色,表皮破裂露出纤维。重病株萎蔫枯死,剖开茎在内腔有白色菌丝,并有黑色粒状菌核。
茎腐型:病斑在茎秆的各部位都可发生,以中上部居多。病斑椭圆形,褐色,逐渐扩大,略具同心轮纹,病部以上的叶片萎蔫,病斑绕茎一周后,植株萎蔫死亡,病斑表面很少形成菌核。
叶腐型:发病叶片初生水渍状病斑,后变为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迅速蔓延至全叶,天气干燥时病斑从中间裂开或脱落。
花腐型:开花后常在花托部位出现褐色水渍状圆形斑,扩展后可达全花盘,组织变软腐烂,湿度大时长出白色菌丝,最后形成黑色菌核。病部可蔓延到花盘正面,菌丝密生于籽实间,形成“井”型黑色菌核网覆盖花盘。籽粒症状不明显,为害严重时果皮白色,易裂碎,籽仁褐色。有的在果皮内或外面有黑色菌核。
形态特征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原以菌核在土壤内、病残体中及种子间越冬。第2年气温回升至5℃以上,土壤潮湿,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成熟由子囊内弹射出去,借风雨、气流传播,遇向日葵萌发侵入寄主。种子上的越冬病菌可直接为害幼苗。菌核也可直接萌发出菌丝,直接或从伤口侵入根或根茎。5—9月份的降雨量多,容易引起病害流行。播种早,地势低洼,通风不良,种植密度大,发病重。连作地易发病;重茬年限越长,发病越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种植耐病品种,与禾本科等非寄主植物轮作35年。从无病花盘收集种子,并适期晚播,避开发病高峰期。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及时中耕,清沟排渍,注意通风,可以减少发病。将病株和落地的病花盘、籽粒等病残体清除出田间深埋或烧掉,收获后深翻土地,以减少菌源。
物理防治:播前用10%盐水进行选种,剔除种子中混杂的菌核。种子用58—60℃热水浸种10—20分钟,杀死混杂其中的菌核。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或0.2%的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花盘期,病害发生初期,可用下列药剂防治: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40—80g/亩;25%异菌脲悬浮剂5060ml/亩;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40—60g/亩;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60g/亩;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66—100g/亩;40%多菌灵悬浮剂80—100ml/亩;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90g/亩;50%噻菌灵悬浮剂26—54ml/亩;25%咪鲜胺乳油60—100ml/亩;36%多菌灵磺酸盐悬浮剂100—140ml/亩,对水40—50kg,隔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