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
在我国小麦上发生的吸浆虫主要有两种,即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mosellana)和麦黄吸浆虫(Comtarinlatritci)均属双翅目,瘿蚊科。麦红吸浆虫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宁夏、甘肃、青海、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及湖南等平原麦区;麦黄吸浆虫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宁夏等高纬度地区。
该虫主要以幼虫为害小麦花器和乳熟籽粒,吸食浆液,造成瘪粒而减产。一般被害麦地减产30%一40%,严重者减产70%一80%,甚至造成绝收。是小麦产区毁灭性的一种害虫。
形态特征
麦红吸浆虫:雌成虫体橘红色,复眼大,黑色,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触角细长,念珠状。卵长卵形,浅红色。幼虫体椭圆形,橙黄色。蛹裸蛹,橙褐色。
麦黄吸浆虫:雌体鲜黄色,产卵器伸出时与体等长。雄虫体腹部末端的把握器基节内缘无齿。卵呈香蕉形,末端有透明带状附属物。幼虫体黄绿色,体表光滑,前胸腹面有剑骨片。蛹鲜黄色。
发病规律
两种吸浆虫一年发生1代,以末龄幼虫在土壤中结圆茧越夏和越冬。翌年小麦进入拔节期,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表土层;小麦孕穗时,结茧化蛹;小麦开始抽穗时,开始羽化出土,当天交配后把卵产在未扬花的麦穗上,各地成虫羽化期与小麦进人抽穗期一致。小麦抽穗扬花期为害较重。如雨水充沛、气温适宜常会引起吸浆虫的大发生。
防治方法
施足基肥,春季少施化肥,使小麦生长发育整齐健壮。小麦孕穗期是防治该虫的关键时期。
在小麦播种前撒毒土防治土中幼虫,于播前进行土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