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欢迎来到潍坊职业学院—农业经理人学院!
你好,请 登录 | 注册
危害症状
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属鳞翅目,夜蛾科。为间歇性大暴发的杂食性食叶害虫,几乎遍及各省区,可为害99科200余种植物,最喜食植物90余种。主要为害玉米、棉花、烟草、水稻、高粱、豆类和蔬菜等。幼虫以食叶为主,也食害花、果嫩枝。虫口密度高时全田吃成光秆,成群迁移,造成大面积毁产。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20mm,翅展35―40mm,头、胸、腹均深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腹部前数节背面中央具暗褐色丛毛;前翅灰褐色,斑纹复杂,内横线及外横线灰白色,波浪形,中间有白色条纹,在环状纹与肾状纹间,自前缘向后缘外方有3条白色斜线;后翅白色,无斑纹;前后翅常有水红色至紫红色闪光。卵扁半球形,初产黄白色,后转淡绿,孵化前紫黑色。卵粒集结成3―4层的卵块,外覆灰黄色疏松的绒毛。老熟幼虫体长35―47mm,头部黑褐色,腹部体色因寄主和虫口密度不同而异:土黄色、青黄色、灰褐色或暗绿色,背线、亚背线及气门下线均为灰黄色及橙黄色;从中胸至第9腹节在亚背线内侧有三角形黑斑1对,其中以第1、7、8腹节的最大;胸足近黑色,腹足暗褐色。蛹赫红色,腹部背面第4至第7节近前缘处各有一个小刻点。
发病规律
在我国华北地区每年发生4—5代,长江流域5—6代,福建6—9代。幼虫由于取食不同食料,发育参差不齐,造成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华北大部分地区以蛹越冬,少数以老熟幼虫入土作室越冬;在华南地区无滞育现象,终年繁殖;有时在长江以北地区不能越冬,属单性迁飞害虫。在黄淮地区,2—4代幼虫发生在6—8月下旬,7—9月为害严重。斜纹夜蛾成虫终日均能羽化,以下午6—9时为最多。羽化后白天潜伏于作物下部、枯叶或土壤问隙内,夜晚外出活动,取食花蜜作为补充营养,然后才能交尾产卵,未取食者只能产数粒。初孵虫群集为害,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窗纱透明状,也有吐丝下垂随风飘散的习性;3龄以上幼虫有明显的假死性;4龄幼虫食量剧增,占全幼虫期总食量的90%以上,当食料不足时有成群迁移的习性。末龄幼虫入土筑一椭圆形土室化蛹。斜纹夜蛾是一种喜温性害虫,其生长发育最适宜温、湿度条件为温度28—30℃,相对湿度75%—85%。38℃以上高温和冬季低温,对卵、幼虫和蛹的发育都不利。当土壤湿度过低,含水量在20%以下时,不利于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1—2龄幼虫如遇暴风雨则大量死亡。蛹期大雨,田间积水也不利于羽化。田间水肥好,作物生长茂盛的田块,虫口密度往往较大。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及时翻犁空闲田,铲除田边杂草。在幼虫入土化蛹高峰期,结合农事操作进行中耕灭蛹,降低田间虫口基数。在斜纹夜蛾化蛹期,结合抗旱进行灌溉,可以淹死大部分虫蛹,降低基数。在产卵高峰期至初孵期,采取人工摘除卵块和初孵幼虫为害叶片,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合理安排种植茬口,避免斜纹夜蛾寄主作物连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与水稻轮作。  

  物理防治:成虫发生期在田间设置黑光灯,杨树枝把或糖醋液诱杀成虫。  

  药剂防治:掌握在卵块孵化到3龄幼虫前喷洒药剂防治,此期幼虫正群集叶背面为害,尚未分散且抗药性低,药剂防效高由于斜纹夜蛾白天不活动,所以喷药应在午后和傍晚进行。常用的药剂有:

  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5%甲萘威乳油20002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0002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每亩5075kg进行喷雾防治。

  4龄后夜出活动,因此施药应在傍晚前后进行。药剂可选用:5.7%氟氯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5%氟啶脲乳油2000倍液;20%虫酰肼胶悬剂2000倍液;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10%虫螨腈悬浮剂1500倍液;20%甲氰菊腈乳油3000倍液等,间隔7101次,连用23次。